1938 年的延安,一位穿着粗布短褂、脚踩布鞋的老农,攥着儿子塞过来的几张纸币,站在窑洞前犯了难,这钱,连从延安回湖南老家的一半路费都不够。
这位老农是滕国权,而他的儿子,正是时任八路军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。
谁能想到,一个手握重要职务的“大官”,竟让千里迢迢来看望自己的父亲,在返程时陷入“没钱买票”的窘境。
这个窘境,让回乡后的滕国权,对着好奇询问的乡亲们苦笑,“我儿子就是个穷光蛋”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滕国权最后是怎么回家的?
老农寻子的喜与忧滕国权的寻子之路,始于 15 年的牵挂与担忧。他的家在湖南麻阳岩门镇的玳瑁坡,一座青瓦木梁的土坯房里,这里是滕代远出生长大的地方,也是滕国权夫妇日夜盼儿归的牵挂地。
展开剩余87%1923 年,滕代远考取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,便投身革命洪流,此后多年音信渺茫。
大革命失败后,麻阳当地不断传来“滕代远被抓”“已经牺牲”的传言,滕国权夫妇只能在逢年过节时,对着空气呼唤儿子的乳名“龙兆”,焚香烧纸寄托哀思。
1938 年 4 月,一位同乡从外地带回的消息,像一道光劈开了多年的阴霾:“龙兆还活着,就在延安,还托我带信请您去看看他。”
15 年的担忧终于落地,老两口又喜又急,匆匆变卖了家里的田地和耕牛,凑够了一个人去延安的盘缠,滕国权决定一个人去看望儿子。
在沿途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,滕国权换乘了不知多少趟车、走了多少里路,终于在黄土高原上看到了延安的窑洞,也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儿子。
初见时的温暖,让滕国权暂时忘了旅途的疲惫。
滕代远亲自到门口迎接父亲,还掏钱让警卫员买了一只母鸡,自己动手煮熟,按照家乡的规矩,把鸡头、鸡尾、鸡腿都夹到父亲碗里,笑着说,“您老这些年受苦了,补补身子”。
可这份温暖没过多久,就被延安的“规矩”拉回了现实。
第二天起,父子俩就分开吃饭,滕国权被安排在专门的住处吃大米,而滕代远则和其他八路军将士一起,在大食堂吃掺着野菜的粗杂粮。
滕代远每天忙着处理军务,常常一早出门,深夜才回来,连跟父亲好好说句话的时间都很少。
住了 20 多天后,滕国权渐渐觉得孤寂,加上惦记家里的老伴,便提出要回麻阳。
可当他跟儿子提起“路费”时,滕代远却犯了难,他翻遍了身上的口袋,只找出 4 张五角的纸币,还有一个红色的锁口布袋,里面空空如也。
看着父亲疑惑的眼神,滕代远有些愧疚地解释:“爹,我每个月的津贴就这么多,除了自己吃饭,剩下的都补贴给有困难的同志了,实在没多余的钱。”
滕国权看着儿子身上洗得发白的军装,又想起这些天在延安看到的场景:将士们都穿着补丁衣服,吃的是窝窝头就咸菜,突然明白了,儿子这个“大官”,跟他想象中“住豪宅、拿厚禄”的官,完全不一样。
10块大洋解了围就在滕国权对着那两元钱犯愁,甚至琢磨着“要不要走路回老家”时,毛主席的到访解了围。
作为滕代远的老战友,毛主席听说他的父亲要来延安,特意抽时间来看望。看到滕国权收拾行李时愁眉不展的样子,毛主席主动问起缘由,滕代远红着脸说明了“路费不够”的情况。
毛主席听完,从口袋里掏出 10 块光洋,又转身回自己窑洞拿了一件旧狐皮袍子,递给滕国权说:“老人家,这光洋您拿着当路费,天快冷了,这件袍子您路上穿,别冻着。”
握着那沉甸甸的光洋,滕国权眼眶发热,他没想到,连毛主席都过得这么朴素,却还惦记着他一个农民的路费。
带着这份温暖,滕国权踏上了返程路,几经辗转终于回到麻阳玳瑁坡。
刚进村子,邻里乡亲就围着他问:“国权叔,您儿子在延安当大官,这次回来肯定带了不少好东西吧?是不是发大财了?”
滕国权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,苦笑了一声,摇着头说:“发什么财啊,他就是个穷光蛋!在延安没吃没穿没钱用,穿的衣服还不如咱村里人的干净,吃的窝窝头掺着野菜,比咱家里的稀粥烂饭还难吃。”
乡亲们听了都不信,觉得他是“怕露富”,可滕国权却指着自己身上的旧狐皮袍子解释:“这还是毛主席送的,我儿子连给我凑路费的钱都没有,哪来的财可发?”
其实,滕国权不知道的是,滕代远的“穷”,从来不是“没能力赚钱”,而是“不愿为自己谋私”。
早在革命年代,滕代远就始终坚守着“公私分明”的底线。后来全国解放,滕代远担任铁道部长,手握重要权力,却依旧保持着这份清醒。
1950 年 9 月,他的大儿子滕久翔进京,想让父亲给点钱修一修老家快倒塌的房子,滕代远却带着儿子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转了一圈。
他指着那些挤得喘不过气的大杂院说:“孩子,你看看北京还有多少人住破房子?国家还穷,咱们不能先想着自己修房子。”
滕久翔看着那些比老家还破旧的房子,再也不提修房的事。
1960 年,全国遭遇困难时期,滕代远的老家更是艰难,母亲年老多病,家里 8 口人因为没劳力挣工分,连基本口粮都吃不上,长子滕久翔只能写信向父亲求助。
那时的滕代远已经再婚,家里还有 4 个孩子要养活,日子也不宽裕,但他还是从自己和妻子林一的工资里,每月挤出 30 元寄回老家,一直坚持到生活好转。
甚至在他自己生病时,还在吃掺着菜叶的窝窝头,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“能吃一个不掺菜的窝窝头”,可这个愿望却很少能实现。
后来有人问滕国权,后悔去延安吗?他总是摇摇头说:“不后悔,虽然没拿到钱,但我知道儿子是在干正经事,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吃饱饭、住好房,这样的‘穷光蛋’,比那些贪钱的官强一百倍。”
如今再提起这段往事,人们或许会觉得“连路费都出不起”有些不可思议,但正是这份“不可思议”,才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纯粹。
他们当“官”,从来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,而是为了让更多像滕国权这样的农民,能不再为“路费”犯愁,能真正过上“有吃有穿”的好日子。
滕国权那句“穷光蛋一个”的苦笑,看似是调侃,实则是对一位共产党人最朴素、也最珍贵的认可。
参考资料: 怀化红色经典大家讲丨十大经典红色故事:一帧老照片背后的家国情怀 2021-09-02 09:19·红网·红视频 滕代远的“五子登科”(下) 原创2022-02-23 09:24·党史纵览发布于:河南省联富配资-配资网址-配资开户平台-炒股咋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